据介绍,2012年,广东汽油销量1218万吨,同比增长13.3%,但是柴油却严重拖后腿,销量仅为1487万吨,同比减少7.2%,导致2012年全年的成品油消费量增长仅1%。
Carpicorn和凯恩能源的专家们相信在该地区仍有大发现的可能,并准备在2014年继续钻井。俄罗斯和外国专家关于俄北极地区含油气潜力及俄北极大陆架地区油气分布范围的估计总体一致,只是在定量评估上有分歧:俄罗斯学者专家预测,俄大陆架油气资源总量大概为1000亿吨油当量,85%至90%集中在北极海域。
其中,俄罗斯有40多年开采极圈油气资源的历史,最先建成了世界最北端的管线(包括1969年从米颂扬斯克油气田到诺里尔斯克市长约671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在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缺乏系统的地质勘探工作,未来俄罗斯北极油气储量增长可以指望这些海域,但从份额分布来说,油气储量居第一的应该是俄罗斯北极西部地区海域。加拿大20年至40年前,加拿大曾对北极大陆架的波弗特马更些和斯维德鲁普油气盆地进行了积极的地质勘探。相比于大多数海上油气盆地,北极大陆架、大陆坡地区因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远离陆上油气工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脆弱和海上边界纠纷等原因,油气资源开采进展非常缓慢。尽管近3年来,世界大洋水域油气开采技术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依然要谨记,就像BP、道达尔和壳牌等这样拥有丰富经验和高技术水平的国际大公司也不能完全避免重大事故和灾难的发生,而这些往往是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事故,将对区域内和特大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而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错误更加敏感。
据估计,以油当量计算,过去的40年间,在俄境内北极圈内开采的油气资源是其他所有北极沿岸国家开采总和的3.5倍。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和天然气问题研究所对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和美国北极沿岸五国,油气资源开采现状、存在问题和开采前景的一个小结。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23万公里。
2013年中国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或达1.02万公里,低于2012年国家交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1.1万公里,预计同比减少可到15%,且大部分省份今年的新增高速公路建设用沥青消费量出现下滑。沥青成我国消费增速最快的石油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及政府对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沥青已成为我国消费量增速最快的石油产品之一。通常情况下,每年11月中旬以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会下达停工令,进入冬储季节,直至次年4、5月份才可继续开工。根据各省高速建设规划,未来建设重点依然集中在华北、西南、华中等地,计划新增里程超过500公里的省份达到8个,分别为贵州、四川、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及福建,并且进一步新建和完善国省道等一、二级道路。
一方面,我国道路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庞大的建设计划为沥青需求提供有力的保证,高品质沥青年均需求量近700万吨。而自2013年开始,国内公路进入了较为集中的养护期,表观消费量将有所反弹,强大的市场支撑为沥青期货的上市提供有力后盾,此时正是推出沥青期货合约的有利时机。
2008―2012年,我国沥青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2.70%,远高于原油的5.75%和汽油的6.48%,仅稍低于柴油的13.0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国内沥青产量为1862万吨,同比增长16%,相对于2000年全国沥青产量483万吨,累计增幅高达286%。与此同时,受国际原油价格和沥青产品本身特性的影响,沥青价格也出现了剧烈波动,这为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影响,有必要通过发展沥青期货合约来服务实体经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加的需求刺激了国内炼油企业对于石油沥青的生产,国内供给量显著增加,国产沥青的路面使用性能明显提高,对外依存度也由2007年的25%降至2012年的13%。
约10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原油作为原料,大规模生产沥青石油沥青的消费主要涉及公路、市政、机场及建筑防水等,其中公路建设是拉动沥青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世界沥青总产量的约85%被用于铺设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持续增加的需求刺激了国内炼油企业对于石油沥青的生产,国内供给量显著增加,国产沥青的路面使用性能明显提高,对外依存度也由2007年的25%降至2012年的13%。目前部分进口商利用新加坡的燃料油纸货进行套保操作,但与新加坡燃料油纸货联动的沥青价格机制仍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少数进口沥青品种,占国内沥青消费量85%以上的国产沥青目前尚无套保渠道,市场迫切要求推出石油沥青期货合约以满足需要。
2012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为2126万吨,同比增长12%。中国以85222公里居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里程为88730公里的美国。
随着上述两方面因素此消彼长,我国石油沥青价格的波动幅度在未来很可能不降反升。一方面,我国道路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庞大的建设计划为沥青需求提供有力的保证,高品质沥青年均需求量近700万吨。
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23万公里。沥青是最古老的石油产品之一,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就发现并使用沥青。2008―2012年,我国沥青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2.70%,远高于原油的5.75%和汽油的6.48%,仅稍低于柴油的13.06%。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焦化料价格等都会影响石油沥青的价格走势。第三是国际原油价格,作为石油沥青的原料,国际原油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石油沥青的价格。2013年中国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或达1.02万公里,低于2012年国家交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1.1万公里,预计同比减少可到15%,且大部分省份今年的新增高速公路建设用沥青消费量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受国际原油价格和沥青产品本身特性的影响,沥青价格也出现了剧烈波动,这为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影响,有必要通过发展沥青期货合约来服务实体经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国内沥青产量为1862万吨,同比增长16%,相对于2000年全国沥青产量483万吨,累计增幅高达286%。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全文显示。就目前情况而言,上述影响石油沥青价格走势、造成石油沥青价格波动的三大因素在未来都不会被消除,尤其是国家对于高速公路的投资状况存在的不确定性可能还会加剧此波动。
剧烈的沥青价格波动需要风险对冲工具2004年至今,我国国产及进口沥青价格总体呈明显上升态势,但波动幅度较大,且呈明显季节性趋势。沥青价格波动虽有规可循但幅度较大,相关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对冲源自沥青价格波动的风险,对期货合约等风险管理工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及中央盘活存量、调整结构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政策方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可能有所减慢。我国沥青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均有显著增加,但考虑到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对路面使用特性的要求,还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00―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增加了422%,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77%。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冬季地温低于10℃,根据公路交通部门相关施工要求,此时不能进行搅拌和摊铺。
根据各省高速建设规划,未来建设重点依然集中在华北、西南、华中等地,计划新增里程超过500公里的省份达到8个,分别为贵州、四川、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及福建,并且进一步新建和完善国省道等一、二级道路。总体而言,沥青价格波动程度接近同期原油价格波动程度。
2012年全国沥青总进口量273万吨,其中十大进口商的沥青进口总量达161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9%。快速发展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中国沥青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
最近一年来,沥青价格波动程度为同期原油价格波动程度的90.32%。约10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原油作为原料,大规模生产沥青。
因此,一年中石油沥青基本上一半时间为使用期,一半时间为冬储期,沥青价格波动呈明显的周期性。由于绝大部分沥青被用作高速公路建设,国家对于高速公路的投资力度对沥青的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沥青的价格。而自2013年开始,国内公路进入了较为集中的养护期,表观消费量将有所反弹,强大的市场支撑为沥青期货的上市提供有力后盾,此时正是推出沥青期货合约的有利时机。影响石油沥青价格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季节因素。
通常情况下,每年11月中旬以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会下达停工令,进入冬储季节,直至次年4、5月份才可继续开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公路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2009―2010年大量道路项目的开工刺激了沥青用量增长。
第二是国家对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策。沥青成我国消费增速最快的石油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及政府对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沥青已成为我国消费量增速最快的石油产品之一
沥青期货在交易、结算、交割、风控及规则设计方面与原油期货具有相似之处,其上市也将为日后原油期货的上市起到先导作用,为国内石油价格市场化推进和我国能源期货市场石油序列期货品种的推出积累经验。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是世界原油价格的风向标,但是北美和欧洲都已度过石油消费高峰期,近几年消费总量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